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施国家免疫规划,成功消灭了天花、丝虫病、致盲性沙眼,有效控制了传染病的流行和蔓延,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目标,地方病严重流行趋势得到有效遏制。2009年,我国启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这道世界性难题,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缓解。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持续降低,增进了人民的健康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维护人民健康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召开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确立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出建设健康中国的号召,明确了建设健康中国的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人民健康状况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持续改善。尤其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我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标志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迈向新征程。人民健康是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有了新期盼,对卫生健康事业提出了新要求。人民群众不仅要求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看病更舒心、服务更体贴,更希望不得病、少得病。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为发展的重要目的,不断提高卫生健康供给和服务水平,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要建立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行动的体制机制,强化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推动着人民的健康发展,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中医药交出了一份出色答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指出:“中医药参与救治确诊病例的占比达到92%。湖北省确诊病例中医药使用率和总有效率超过90%。”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进行疫情防控,正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中医药学的哲学体系、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早已融入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践需要。从提炼中医药文化精神标识,到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梳理,再到加强中医药文化时代阐释,《方案》对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精髓作出了明确部署。讲好中医药故事、传播中医药文化、展示中医药文化魅力,有助于增强中医药文化吸引力,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中医药的价值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