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积极老龄观 重新定位老人社会角色
来源: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2021-12-02 | 810 次浏览 | 分享到:
11月24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发布。意见共分八个部分、24条,主要部署了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着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积极培育银发经济等方面的老龄工作任务,充分体现了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的指导思想。

关于意见出台的背景意义及亮点举措等话题,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表示,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基本国情。我国自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口规模日益庞大、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人口老龄化对经济运行全领域、社会建设各环节、社会文化多方面乃至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都具有深远影响。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鼓励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意见》提出,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将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提升老年文化体育服务质量,引导老年人践行积极老龄观,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在过去的普遍认知中,老龄化是一种消极现象,人口老龄化会对消费、生产力、就业、创新等造成负担,老年人就是纯粹的消耗社会资源。但是在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陈东升最新出版的《长寿时代》一书中认为,随着长寿时代到来,人们已经逐渐开始认知到老龄化其实是社会经济、医疗、公共卫生领域取得进步的体现,因此要理智、客观的‘积极应对老龄化’。老人不再是社会资源的消耗者,需要对老年人的价值重新认识、重新定位。”
老人如何继续发挥价值?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钱理群认为,我们应换一种眼光看待老年群体,他们仍然可以继续发挥银发价值。如今已经83岁高龄的钱理群教授搬进了位于北京昌平的泰康之家·燕园养老社区。潜心创作,先后完成了3部学术著作、2部随笔和1本摄影集,创作了300多万字,拥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价值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员冯文猛认为,从全球实践看,各国应对人口老龄化大体上可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为老年人群体提供充分的为老服务,包括养老服务、健康支撑、精神关爱等;在经过第一阶段形成较为完善的为老服务体系之后,第二阶段开始侧重对老年人力资本的开发利用。《意见》将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单独作为一大方面提出,相当于把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第二阶段的任务同时提了出来,非常具有前瞻性。
值得一提的是,几乎在同时,北京市老龄办、北京市老龄协会发布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该规划对首都“十四五”时期老龄工作的重点任务作出战略性安排。其中重要一条就是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引导老年人树立终身发展理念,营造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社会氛围。包括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促进老年教育事业发展,支持老年志愿服务四方面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