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脾胃科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樊春华表示,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他提醒,大暑养生,顺应中医“春夏养阳”的特点,健运脾胃、保护阳气是重中之重。以下七个要点请收好了: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具有运化水谷和水液两个方面功能。对于平素脾胃虚弱的人更易湿邪困于体内,湿气重势必导致脾胃负担加重,出现脾失健运、运化失职、水谷不化等情况。中医认为,夏天心火旺而肺金、肾水虚衰,要注意补养肺肾之阴。可选用酸收肺气药,可防出汗太过,耗伤津气,如沙参、麦冬、五味子等药材。夏季气候炎热,注意个人卫生,经常洗手,防止“病从口入”,饮食需规律,每日三餐定时定量,进食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食物,多吃点新鲜蔬菜瓜果,不食生冷、油腻、辛辣及难消化食品。夏季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 尽量避免暴怒烦躁,宜调息净心,心宽喜乐,此时宜调节情志,培养自己兴趣爱好,通过各种怡情养神手段使自己心情平静、愉悦,比如看书、绘画、听音乐、下棋、垂钓等。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器官代谢,增加水液代谢,加速湿气从汗液、小便中排出体外。游泳、跑散步、慢跑、瑜伽、太极拳、八段锦、气功等慢性有氧运动为主。夏天日长夜短,晚上睡眠可适当晚睡早起,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火龙罐、雷火灸、刮痧、艾灸、针刺、穴位敷贴如三伏天灸等中医适宜疗法,安全、方便、疗效可靠。樊春华介绍,夏季养生饮食调养既要消暑,同时又必须顾护人体阳气,达到阴阳平衡。夏季以清补、健脾、消暑、化湿为原则。以下四道应季保健茶汤方,可供有需要的市民选用。做法:乌梅20克,陈皮、干玫瑰花、山楂各5克,冰糖适量。上述药材一起放入锅内加水煮沸,大火烧开转小火煮20分钟即可。功效:乌梅收而不涩,能生津液、消食积。冰糖补益中土,搭配乌梅,能酸甘化阴之余,又能潜降、收敛人体中因夏季所带来的火热燥,且去损伤脾胃之弊。功效:菊花性凉,益肝补阴,降火除热,枸杞子清肝明目。材料:焦山楂20克,鸡内金10克,淮山药20克,胡萝卜100克,瘦肉100克。做法:将焦山楂、鸡内金、淮山药放入水中浸泡15分钟后备用。把瘦肉洗净,切成小片状,放入沸水锅中焯水洗去血污,一起放置锅内,加入适量清水、葱段、姜片,再大火烧沸,后改文火煲30分钟,加入盐调味,拣去葱段、姜片即可。功效:脾胃虚弱的消化不良人群。常因脾胃虚弱,脾失运化,饮食积滞引起,治疗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常表现为食欲不佳,上腹胀闷,嗳反,肢体乏力,口淡无味,大便稀溏等症状,舌质淡,脉细弱,脉沉细。脾胃湿热者不适合服用。材料:酸枣仁、百合各30克,带芯莲子15克,红枣3个,生姜3片,瘦肉100克。做法:把酸枣仁、带芯莲子、百合用水洗净,把瘦肉洗净后再用热水烫过,一起放置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红枣、葱段、姜片,再大火烧沸,后改文火煲30分钟,加入盐调味即可。功效:健脾和胃,养心安神。适合脾虚肝郁化热者,症见胃脘胀满,失眠,胸闷嗳气,嗳腐吞酸,或见恶心呕吐,口干口苦,眼睛干涩,心情烦躁,大便不爽,舌尖红,苔黄腻,脉弦细。肝胆上亢、痰热内扰等实证人群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