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消化健康知识,传播消化健康理念,为消化健康护航!——消化健康分会在行动!
来源: | 作者:广东省健康养生协会 | 发布时间: 2023-04-27 | 296 次浏览 | 分享到:

普及消化健康知识,传播消化健康理念,为消化健康护航!——消化健康分会在行动!

 

 

2023414日下午,由广东省健康养生协会消化健康分会与顺德区第三人民医院(顺德三院)和顺德北滘中学联合主办的“胃”您守护,健康“肠”驻科普讲座在顺德北滘中学礼堂举行。

  




广东省健康养生协会消化健康分会肠胃健康专业委员会常委、顺德区第三人民医院罗肇文副院长主持了该次科普讲座。广东省健康养生协会消化健康分会会长、消化健康分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中山六院)消化内镜科主任李初俊主任医师作了题为《现代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及在健康检查中的价值》的科普讲座。

 


(协会消化健康分会肠胃健康专委会常委、顺德三院副院长罗肇文主持会议)

 

 


(协会消化健康分会会长、中山六院消化内镜科主任李初俊进行科普讲座)

 

参加讲座的人员主要来自顺德三院的医护人员及北滘中心的教师团队等,包括广东省健康养生协会消化健康分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常委钟伟杰(中山六院)、朱明古(顺德三院),委员戈琦(顺德三院),消化健康分会消化健康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李永立护长(顺德三院)等。

 

李初俊会长从消化内镜家庭成员(胃镜、结肠镜、小肠镜、十二指肠镜、胶囊内镜、超声内镜)、消化内镜诊查增强技术、消化内镜治疗技术和消化内镜技术中消化道健康检查中的价值等方面深入浅出地作了讲解与表述,向与会者普及了消化内镜及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关知识,系统阐述了消化内镜在消化健康领域的应用价值,并传播了消化健康理念。

 

传统的消化内镜技术是以诊断为主的诊查技术,由于其直观、精细,以及可以在必要时于检查过程实施对病变组织的活检进行病理检查,因而目前仍然是不可代替的诊查手段,尤其是针对上消化道(食管、胃、十二指肠)和大肠(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识别与确诊首选诊查方法。近30年消化内镜诊疗技术迅猛发展,以不损伤器官系统完整性为特点的消化内镜超微创治疗技术正部分取代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改变着部分疾病的治疗方式,造福于民众的消化健康。

 

李初俊会长指出,消化道肿瘤如果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获得较好康复效果并节省医疗费用,如果处理及时进行消化内镜超微创治疗就能达到治愈效果的,则对患者康复后的生活与生存质量几无影响。但是,消化道肿瘤常起病隐匿的特点,尤其是早期消化道肿瘤,常无临床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因此,消化道健康检查/肿瘤筛查意义重大,推荐对消化道肿瘤的风险人群进行筛查。而消化内镜检查结合活检病理检查是诊断消化道肿瘤的金标准。

 

食管癌的风险人群:推荐40岁为食管癌筛查起始年龄,合并下列任一项者为筛查目标人群:1)出生或长期居住于食管癌告发地区;2)一级亲属有食管癌病史;3)本人患有食管癌前疾病;4)本人有头颈部肿瘤病史;5)合并其他食管癌高危因素:热烫饮食、饮酒15g/d、吸烟、进食过快、室内空气污染、牙齿缺失等。

 

胃癌的风险人群:年龄40岁以上,男女不限,具有下列任一项者为胃癌的风险人群:1)胃癌高发区人群;2Hp感染者;3)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4)胃癌患者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5)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高盐、腌制食物、吸烟、重度饮酒。

 

大肠(结直肠)癌的高风险人群:1)有下述1项者:大便潜血试验阳性;一级亲属有大肠癌病史;以往有肠道腺瘤史;本人有癌症史;有大便习惯的改变;2)有下列任意2项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有报警信号。一般建议45岁开始,需要进行肠道健康检查。

 

50岁以上人群中,肠息肉的发生率超过20%,男性多于女性。大肠癌绝大多数源于肠道息肉,而肠道息肉从发生到癌变通常需要10年左右的较长时间,如果能在癌变之前这个较长的窗口期及时发现并进行肠息肉这各癌前病变的内镜下微创切除,终止了息肉的癌变过程,达到肠癌的二级预防作用。因而,肠道健康检查意义重大。

 

李初俊会长特别提醒大家,胃肠道作为人体动力能源的主要来源的生命之道,需要我们倍加呵护,需要尽量避免或减少有害物质的摄入,减少胃肠道的负担与损害,还需要适时进行胃肠道健康检查,确保肠胃健康、消化健康、身体健康!

 

 

在讲座后的讨论互动环节,医务人员与非医务人员听众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消化内镜与消化健康的相关问题与李会长进行了充分的互动交流,增进了大家对相关消化健康问题的理解。

 

 

广东省健康养生协会